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精到引领世界记中车长春轨

来源:缔客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2 13:3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上世纪80年代初中车长客设计人员 1969年10月1日,新中国首条地铁——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正式通车运营。从此,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地铁时代! 2019年4月16日,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

上世纪80年代初中车长客设计人员

1969年10月1日,新中国首条地铁——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正式通车运营。从此,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地铁时代!

2019年4月16日,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车长客”)研制的首列以色列特拉维夫红线100%低地板轻轨车成功下线。目前,后续车辆正在紧锣密鼓的制造,预计2021年,全部90列车将正式交付,这将是中国制造100%低地板列车首次行驶在以色列国土的轨道上。

随着中车长客对轨道交通技术的核心掌控,对产品的精益求精,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地铁后发先至、纵横捭阖,创造了从“追赶者”一跃成为“引领者”的世界奇迹。一部中车长客地铁车辆创新史,就是一部浓缩版本的中国地铁车辆制造史,见证着中国地铁车辆制造事业从零开始再到问鼎全球的风雨历程。

从无到有:中国地铁车辆制造事业1962年起步

早在新中国诞生后不久,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发出响亮的号召:“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他第一个倡导北京要搞地下铁道,不仅北京要搞,很多大城市也要搞。毛泽东主席还亲笔题词:“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1954年7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长春客车厂(中车长客的前身)筹建,作为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这也是当时新中国唯一一家专门制造铁路客车的企业。

1962年,北京市开始兴建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地铁车辆制造的重任落在了刚刚建厂不到10年的中车长客肩上。

当时的首都北京市常住人口还不到300万,机动车也只有5000多辆,人们出行大多是靠步行或者搭乘三轮车,连公共汽车都算不上是常用的交通工具。以当时全国百废待兴的现状,若想研发制造地铁列车这样投资巨大、技术要求很高的工程,难度极大。

当时,很多参与地铁车辆研发工作的人员甚至连地铁是什么样子都没有见过,也没有一张图纸可以借鉴。“没有图纸,我们就借鉴铁路客车的设计思路;没有工艺资料,就一边设计工艺装备,一边总结经验;现在还在使用的厂内环形地铁试验线,就是当时我们用业余时间手提土篮、肩扛枕木一点一点建起来的。”回忆当时地铁列车研制的艰辛,中车长客第一代地铁设计师冯伯欣总会历历在目,感慨万千。

“工厂当战场,争当模范立大功!”回眸当年一望无际的建设工地上,人头攒动,彩旗飘扬,你追我赶,热火朝天,无数中车长客的建设者在为了实现制造出中国第一列地铁的梦想征途上奋力赶超,不断拼搏前行。

中车长客北京地铁1号线在车间生产

科研无捷径,万事开头难,凭借着这种敢为人先、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1969年10月1日,新中国第一辆地铁列车赶在国庆20周年的当口,从古城站呼啸驶出,“长客制造”的“北京”牌地铁车,成为中车长客人送给祖国20华诞的最好贺礼。

由于身为战备工程,通车后的北京地铁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不对民众开放的,普通市民若想搭乘地铁,还需要有单位介绍信。

那时候,乘坐地铁是一件很拉风的事儿。人们“潜入地下”,不一定是要去哪儿,而就是为了图个新鲜,一毛钱的车票对于当时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还真有点儿奢侈。

尽管与现在的地铁列车相比,这列老车有很多“不足”,但却推开了中国地铁时代的大门;尽管与欧美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是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留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

从有到精:埋头苦干,奋力赶超

步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车长客的地铁车辆制造和中国的地铁事业一起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寒冬岁月。由于受经济发展能力限制,地铁发展严重不足,连续多年零订单。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地铁研发何去何从,已成为中车长客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当时长客的决策者们敏锐地意识到,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矛盾的日渐凸显,地铁必将大有作为,大有发展。

在没有任何订单和项目的情况下,中车长客人并没有削弱地铁研发的力量,而是坚持进行跟进投入,搞自主研发,勇闯新路,跟踪世界各国地铁开发情况,组织人员出国学习,并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专业的地铁研究机构——地铁研究所。

正是这种执着与坚持,使中车长客保住了地铁研发的“火种”,为日后参与国际竞争积蓄了雄厚的能量。

随着我国大力推行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迎来了地铁事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而此时很多跨国公司也看好中国市场,大举抢摊登陆。由于技术上的成熟,国外跨国公司最初赢得了竞争上的优势,很多国内地铁都引进了国外的产品。这种引进也使国内企业品尝到了技术上受制于人的苦头。

文章来源:《缔客世界 》 网址: http://www.dksjzz.cn/qikandaodu/2021/0222/503.html



上一篇:大国重器港珠澳大桥
下一篇:情深义重论你和我读万方的非虚构作品你和我

缔客世界 投稿 | 缔客世界 编辑部| 缔客世界 版面费 | 缔客世界 论文发表 | 缔客世界 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缔客世界 》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