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缔客世界 》收稿方向[05/28]
- · 《缔客世界 》投稿方式[05/28]
- · 《缔客世界 》征稿要求[05/28]
- · 《缔客世界 》刊物宗旨[05/28]
全程不停跳!中山一院完成世界首例“无缺血”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个活的心脏孤立地在那里剧烈跳动,等待移植到病人体内,非常震撼!” 手术进行中 7月16日上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全球首例确诊病例。 “不缺血
“一个活的心脏孤立地在那里剧烈跳动,等待移植到病人体内,非常震撼!”
手术进行中
7月16日上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全球首例确诊病例。 “不缺血” 心脏移植手术很成功。这是中山市第一医院“非缺血性”器官移植技术首次应用于继肝移植、肾移植之后的心脏移植领域。同时,手术过程中血流没有中断,心脏一直在跳动。患者伏波康复顺利,16日出院。
患者心力衰竭进入末期
移植团队大胆设想“换心不缺血”
< p>5月24日,67岁的傅波在中山市第一医院就诊时被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脏MRI、超声心动图和血液检查的结果都表明福伯的心力衰竭已进入末期,作为心脏动力最重要来源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已降至正常水平的四分之一。同时,他还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肺动脉高压、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
经过心脏外科、心脏病学、器官移植等10多个专业的MDT(多学科诊疗)会诊,专家一致认为,除心脏移植外,其他常规手术治疗已无法解决问题。心脏问题。但由于福伯患有严重的心肌病、心力衰竭、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如果进行传统心脏移植手术,风险也很大。最终,专家组决定对福伯进行一次“无缺血换心”。
中山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介绍,传统移植过程中,心脏必须被隔离、逮捕和冷藏,心肌缺血伤害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心肌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可导致术后受者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甚至患者死亡等严重后果。如何解决心脏移植过程中的缺血性损伤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科学家的重点研究方向。那么,是否可以在移植过程中保持心脏的供血呢?中山市第一医院器官移植团队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个大胆的想法。何小顺回答说,由于心脏独特而复杂的生理特点,“非缺血性心脏移植”的概念与非缺血性肝肾移植相比,从构思到临床转化要??克服几个困难。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在“全过程”中保持“非缺血、旺盛、有力的搏动状态”,这就需要建立另一个独立的循环系统。其次,当心脏跳动时,传统的心脏移植方法的实施,尤其是获取和吻合能否顺利进行也是关键。最后是人、心、机的统一与和谐。
换心之战历时4.5小时
整颗心脏“不缺血+不停跳动”
< p>< br/>6月25日晚,终于等到了合适的捐赠者。 6月26日下午2点,福伯和器官捐献者同时进入手术室。两间手术室里,40余名医护人员被分成两组,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换心之战”。
一方面是由心脏外科尹胜利教授、熊迈副教授和刘云琪医生、潘鹏飞、钟英护士等组成的供体获取团队。有条不紊。经探查,发现供体心脏状况良好。强而有力。
麻醉科蒋楠教授为捐献者提供了稳定的麻醉状态。体外循环系荣健教授为供体心脏设计了精密的灌注和绝缘系统。
当外科医生快速、整齐地放置导管并阻塞时,体外供体心脏灌注开始起作用。供体心脏从心包腔中取出后,在器官槽内停留片刻。打完并保持正常体温(36°C-37°C),他被顺利运送到受者的手术室。
另一边,心脏外科吴仲恺教授和梁梦亚副教授开始取出福伯只能动弹不得的巨大病变心脏。
“一个活生生的心脏在隔离中剧烈跳动,等待移植到病人体内。场面非常震撼!”何小顺教授回忆说,作为器官移植手术的“老手”,他经历了许多战斗,但那一幕仍然让他非常感动。
两侧汇合后,医生戴上特制手套,小心翼翼地将跳动的供体心脏从器官沟移至伏波心包腔。吴仲恺教授和尹胜利教授的心还在。用剧烈的跳动进行供体心脏吻合。
在手术台下,麻醉组不断监测Fuber的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状态,并调整用药。体外循环团队长期以来一直在福伯身边,为体外循环下身体其他器官的功能维持和护航。
“非缺血性”心脏移植手术历时4.5小时,实现了在不中断供血、不“停”的情况下将供者心脏移植到受者体内。
Fauber 手术后返回心胸外ICU。在唐白云主任等医疗团队的密切监测、及时调整和康复治疗下,Faber在术后36小时拔除气管插管。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肌缺血。超声心动图显示术前心脏射血分数从16%增加到78%。手术后肺动脉压下降较为理想。目前,心脏及各脏器功能恢复顺利,已于16日康复出院。
探索“无缺血”心脏移植
文章来源:《缔客世界 》 网址: http://www.dksjzz.cn/zonghexinwen/2021/0717/1502.html